应高度重视后疫情时代农民工就业促进工作
南充市南部县政协反映,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各地第二、三产业均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工就业率严重下滑,农民工总体收入呈较大程度下降,增大了致贫返贫风险,将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就业率下滑受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平台推广运用不够广泛。“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自2020年建立以来,虽然通过各级各部门深入宣传,但企业主动通过平台发布求职、招聘信息较少,平台未被农民工和企业广泛使用,效果不佳。
二是免费就业培训政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国家规定参加就业培训的人员年龄为: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根据近年来培训情况看,部分有就业培训需求,但又超过培训政策年龄规定的大龄农民工被拒之门外,无法享受国家免费就业培训政策。
三是新生代年轻农民工短工化现象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学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大多数不愿吃苦,既不愿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又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或建筑类等传统行业,频繁更换工作或务工地点。
四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困境。省、市、县相继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部分政策落地性较差,操作性不强,加之创业融资程序繁琐,很容易造成创业资金断链,严重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信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在农村通过传统种养殖方式获得的收益远低于进城务工获得的收入,尽管农村有大量的就业空间,但大部分农民工仍然愿意外出务工,不愿回乡就业创业。
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保障问题,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建议:
(一)用好“一个平台”,推进农民工就业全覆盖。发挥各级农民工服务中心引领作用,全面推广使用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科学、精准建好农民工就业、待业电子台账,动态掌握农民工就业、收入、保障等情况。强化平台与企业合作,定期向待业农民工推送就业信息,实现企业和农民工联网对话、双向选择。引导企业拓展就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业途径,最大力度稳住农民工就业率,稳住农民工收入来源。
(二)实施“三项举措”,增强农民工创收软实力。一是加强就业培训。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放宽农民工培训年龄限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以政策引导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坚持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战略,通过财税、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让农民工手中的游资发挥作用,实现资本回流再生产。各市(州)、县(区)、乡(镇)进一步落实落地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指导,确保农民工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实现收益最大化。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指导各市(州)、县(区)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落实专门师资力量,围绕各地果蔬、林木、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开设精品农业课程,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民就业渠道和能力。
(三)兜牢“三个底线”,提升农民工生活安全感。一是人身安全底线。加大对企业、项目管理单位的督促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确保安全作业、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农民工生命健康安全。二是工资待遇底线。督促企业必须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保障农民工应当享有的劳动报酬权利,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规追责,及时帮助农民工维权。三是社会保障底线。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敦促相关企业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确保农民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