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白青云、何卿、白磊反映:近年来,我市依托本地酒企带动,结合撂荒地整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高粱种植行业,各个县(市、区)高粱种植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扩大,如,嘉陵区高粱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仪陇县高粱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等。但调研发现,我市高粱产业种销矛盾突出,本地高粱价格需求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品种良莠不齐难以达到酒企收购标准,本地酒企采购本地高粱量少,更多是采购单价更低、产品品质稳定的北方高粱,导致本地高粱的销路难以畅通,往往只能低价卖给小收购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欠缺。目前农田水利设施总体短板较多,承租土地蓄水池、提灌站、引水渠数量不足,遭遇伏旱天气,影响高粱产量。农机设施欠缺,高粱耕种收农机品种单一,智能化低,在操作上人工成本高,部分地块甚至机械不能下地,耕作全靠人工,增加了高粱种植成本。
二是种植技术低下。从业人员能力不足。在政策的吸引下,部分高粱种植业主跨界涉足农业,缺乏高粱种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甚至盲目扩大规模,导致管理能力跟不上,限制了产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高。缺乏科学管理,绿色高质高效高产种植技术推广缓慢,存在肥水管理不当,病虫害防治不科学、不及时等情况,导致产量、质量双降。
三是市场研判不足。部分高粱种植业主对酒企收购高粱的标准了解不深,对优质高粱种子储备不足,为实现满播满产,在优质高粱种子不足时选择播种非优质种子,导致出现品种混种现象,导致品种良莠不齐,收获的高粱达不到酒企收购标准,影响了高粱种植收益。
特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实现生产降本增效。减少种植成本既是增加种植业主利润空间,也是提升我市高粱市场性价比,推动高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建议应对高粱种植集中度高的基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按需配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改良土壤,积极推广智能化高、生产效率高的农机,不断改善耕作条件,降低耕种收环节生产成本;大力推广“高粱—大豆”“高粱—榨菜”“高粱—油菜”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产值。按照高粱基地和烘干设施布局,配套建设仓储设施,延长高粱上市期,避开集中售卖高峰期,提升种植业主议价空间;加强高粱种植政策扶持,增加种植业主信心,促进种植业主加大在种源、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投入,确保高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升高粱品质产量。联合科研院所制定出台酿酒糯高粱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地方标准,确保标准化种植。加强技术培训,邀请省市农科院高粱专家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组建高粱产业专家服务团体,同种植基地建立结对联系机制,通过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等方式,从高粱种植选地、选种、播种、管理、收割等环节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通过统防统治、植保无人机喷药、释放赤眼蜂等措施提升绿色防控比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市场对接,解决销售后顾之忧。大型酒企对所需高粱的品质要求明确,并且选育了一批符合自身要求的成熟高粱品种。行业部门应加强同大型酒企对接,通过投标大型酒企的高粱采购项目或签订种植订单等方式,将我市打造成大型酒企上游供应基地,既能解决优质种源缺乏问题,又能解决种植业主销售问题。加强同酒企、科研院所合作,选育具有南充本地特色、符合酒企生产所需的高粱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与酒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提升南充高粱品牌力。加强对小酒企采购高粱标准的市场调研,选择1—3个符合市场大多数小酒企采购标准的优质高粱品种,提前半年备种,实行划片种植,杜绝品牌杂而乱,确保适销对路、收益良好。
(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专报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