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创新文章 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南充市政协围绕“工业立市”献计出力
【2024-08-28】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南充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确立了“五区建设”发展定位和“五市战略”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是南充“五区建设”之首,而“工业立市”则位列南充“五市战略”首位。
今年以来,南充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1558”工作思路,聚焦“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和“工业立市”战略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及建言资政履职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734.76亿元,但第二产业占比仅34.7%。如何发挥南充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要以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为抓手,引进培育一批深耕传统产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搭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点领域实现一批标志性产品突破,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6月,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局副局长范雪峰在调研座谈中表示。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抓发展新赛道,显得尤为迫切、更加重要。”市政协委员、高坪区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局长王垚力认为,应加快推进真空、低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瞄准各类“500强”企业开展精准招引,抓好龙头项目洽谈落地、链主企业上下游强链补链、链属企业左右岸项目配套三大行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南充工业如何才能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着力在工业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时俱进抢占新赛道无疑是破题之举,也是南充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
“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依托高校资源,不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持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高能级的开放创新平台。”7月,在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副局长钟小建建议。
“要加快优化科技管理政策,改善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探索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市本级科技项目资金到县(市、区),建立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尹晓辉就加强科技创新保障提出建议,呼吁尽快健全完善适应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奖补扶持政策,形成奖补政策“一本通”、财政扶持“一账清”,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只有加快科技、产业、人才融合,才能塑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目前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不深,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南充还比较突出。”市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双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从源头上扭转创新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要大力推广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制度,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为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合近年来市内调研和市外考察的情况,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胡良华认为,开封市“人才引进编制‘周转池’”和洛阳市“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引才经验值得南充学习。7月下旬,在修订报送市委的调研资政报告时,胡良华进一步提出,应加快编制《南充市科技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面向全社会“招贤纳士”,支持高校院所人才以“双跨双聘、双跨单聘”等形式到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切实解决工业发展的人才招引难题。
一条条建议汇集成册,转化为助力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助推“工业立市”战略有效实施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来源:《四川政协报》2024年8月27日第3版 吴 平)